奇迹在几百通电话之后和李思姚一样,项铮也是2010年科技拓展项目的首批参与者。在和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的贺鸿珠教授结对之后,项铮团队研究屋顶绿化和节能减排关系的课题一直都很顺利,然而一套专业的设备却迟迟没有着落——这些设备大多在科研院所中。贺鸿珠给孩子们提供了国内可能有这些设备的机构的电话,决定课题能否结题的“”开始了。在项铮妈妈眼中,她是一个在陌生人面前寡言少语的内向孩子,可那段时间,她会和一个陌生人谈上半个小时软磨硬泡。在打了几百通电话之后,孩子们查到重庆大学某实验室的一套设备正好被借到上海,对方听说上海有这样一个培养中学生科研兴趣的项目,当即决定让设备在上海多留一个月。“孩子们能为一件事这样锲而不舍,令我非常惊讶,课题成功固然重要,但在课题进行中孩子表现出的各种解决问题的能力,才是高中生在科研课题中最应该学到的。”项铮的科技老师褚依说。科研课题惠及“吃不饱”学生作为一线科技老师,褚依最能感受学生参加研究性课题前后的变化:“就成绩来说,项铮在我们学校算中等,但她能获得这么多优秀大学的青睐,让我觉得有许多金子被埋没了。”科技拓展培育项目设立的初衷,是为了给明日科技之星提供一处展现自己的平台,后来老师们发现,“吃不饱”的学生还挺多。项目的主办方之一、上海科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姚强告诉记者,国外的教育方法是提出问题,让孩子们自己去找答案,既然孩子们有需求,科研院所又有科普的义务,为何不能帮他们搭一座桥梁,给对科学感兴趣的学生“加点餐”呢?褚依告诉记者,项铮之所以能获得众多国外学校的青睐,和她一封优秀的自荐信分不开,信中她几乎是用写论文的方式,举例论证了每一处评价,而这种思维,正是高一时参加课题研究带给她的。但褚依也有困惑,就目前来看,一所学校至多有5个幸运儿能获科学家亲自指点,实在是太少了。科技拓展培育项目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经过3年发展后,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主动加入到结对的队伍中来,让结对惠及的学校不断增加;另一方面,有些学校开设了自主招生的创新实验班,更多的学生体验到课题教学的魅力,科技教师的地位也因此逐年提高。